大幅降价和裁员,阿里云走到岔路口     DATE: 2023-10-01 00:38:40

原标题 :大幅降价和裁员,大幅阿里云走到岔路口

撰文 | 曹双涛

编辑 | 杨博丞

题图 | 微软发布会

阿里云也要裁员了 。和裁

日前,岔路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爆出关于阿里云裁员的大幅消息。业内人士称 ,和裁阿里云将从5月16日到5月30日采用集中裁员+闪电裁员的岔路方式,整体裁员比例在20%左右 ,大幅补偿方式则为N+3+赠送次月社保。和裁

针对外界传言的岔路裁员消息 ,阿里云回应称,大幅此次优化整体比例约为7%,和裁补偿标准为N+1+1 。岔路事实上,大幅阿里云每年都会在4月份发放完年终奖后,和裁5月份进行正常的岔路组织岗位和人员优化。但本次阿里云裁员幅度如此之大 ,也实属少见。

除裁员外,张勇在今年4月26日阿里云2023年合作伙伴大会上也宣布对阿里云旗下多款产品进行大幅度降价。其中 ,存储产品的降价力度最大 ,OSS深度冷归档价格直降50%;数据库产品的降幅也达到25%—40%,RDS倚天版降幅最高 ,上述产品的降价均从5月7日起实施。从这也不能看出阿里云本次降价幅度之大 ,涉及范围之广均超外界所想象 。

需要说明的是 ,布局云服务赛道需要厂商们投入包括以服务器 、存储设备、网络设备 、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基础服务成本 ,以云计算服务所需的计算资源、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为代表的资源成本 。除此之外  ,人力成本 、安全和合规成本也是云厂商们的重要成本支出。

但在大量的成本投入下,由于云厂商所面对的下游客户具有多 、杂、乱、经营主体差异性相对较大的特点,云厂商们很难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。因此,目前国内云服务厂商整体以亏损或微薄盈利为主。

以云服务中的细分SaaS服务为例,今年Q1 ,有赞录得经营亏损约人民币166.7万元  。用友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亏损额为49577.84万元,亏损同比增加13389.95万元  。

但由于阿里云为国内较早进入到云服务的企业,借助先发优势,阿里云也是国内唯一实现盈亏平衡的云服务商 。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,阿里云智能在2023财年总收入为772.03亿元,经调整EBITA利润为14.22亿元,同比增长24%。

展开全文

那么为何已经实现两年盈利的阿里云 ,如今还要大规模的裁员和降价呢 ?阿里云的降价,又将给国内云服务市场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?

一 、降价保市场份额的必然选择

相较于国内其他云服务厂商 ,目前阿里云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云服务市场上,均具有市场领先地位 。

在国内市场上 ,IDC相关数据显示,阿里云在IaaS领域和IaaS+PaaS领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4.6%和33.5% ,以上两项排名均为行业第一 。

数据来源: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(2022上半年)跟踪报告

在国际市场上 ,2021年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IaaS的市场份额为7.4%。虽和亚马逊云 、微软云等企业相比,仍有一定差距,但这也是当前国内云厂商在全球云服务市场上占比相对较高的企业。

图源:IDC

但即便已经是云服务行业尖子生的阿里云 ,自身也难言轻松 。一般来说,云厂商的收入来源=客户数量*单笔合同金额*客户续费率 。但马斯克此前曾指出  ,未来将会有1万家企业倒闭。企业倒闭数量增多 ,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下游客户需求自然会有所减少 。

虽说目前阿里云的客户以新零售 、教育  、医疗健康 、金融机构 、互联网为主 ,但以金融机构中的券商为例,招商证券2022年员工薪水降幅超30% ,信达证券降幅则超34% ,方正证券2022年人均薪酬为46.23万元 ,和2021年相比也呈下降趋势 。

降薪的同时也在说明金融机构正在控制内部预算,对IT办公云服务的支出自然也会减少,后续全球云服务市场也将从此前的增量市场竞争转向存量市场竞争。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,在部分云服务市场中  ,阿里云的优势地位并不突出。

以政务云为例,2020年华为云在政务云上的市场份额为25.4% 。但政务云和企业云不同的是 ,由于TOG端若是将储存在A云服务厂商的数据迁移到B云服务厂商,即使云服务厂商在数据迁移过程中能够保证数据迁移的绝对安全 。

但站在TOG端来看,一旦产生任何数据泄露问题的话,所引发的问题也会极其复杂。基于此 ,政务云一般不会选择更换云服务厂商  ,这也决定了阿里云后续很难从华为云手中抢走更多的客户。

图源:头豹研究院

除此之外,云服务的真正价值在于给TOB带来降本增效 ,这就需要云服务厂商具备较强的行业洞察能力,并进行提前布局以解决客户的痛点 。但由于京东云脱胎和成长于京东电商和京东物流的实战中 ,这就决定了其在零售客户的供应链能力上相较于阿里云更具有优势。

另外在阿里云占据优势的IaaS领域 ,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云服务厂商的产品同质化高度严重。厂商们为争抢客户,只能通过低价换市场。因此,目前IaaS的毛利率只有10%—15% 。

图源 :各大云服务厂商官网

此前云厂商们为更加利润,会选择通过IaaS+PaaS ,IaaS+SaaS为客户提供服务。但随着PaaS层面Docker、K8S等容器技术的支持  ,如今PaaS和SaaS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IaaS。换句话说  ,云厂商们此前所依赖的“捆绑服务”逻辑也随之崩坍。

当脱离捆绑后,IaaS也越来越趋向于独立存在的状态,而此时决定IaaS厂商市场竞争力的最大因素还是回归到价格上。而从已经进入到存量竞争的国内电商行业来看,不管是愈发淘宝化的抖音  ,还是愈发抖音化的淘宝 ,再或者是拼多多抢夺京东五环内用户,京东借助百亿补贴争抢拼多多下沉市场用户 。这皆在说明存量市场竞争之下 ,一人之失即是他人所得。

回归到阿里云此次大幅度降价来看,阿里云降价的背后在留住更多客户 ,稳定自身市场份额的同时 ,也必然会对类似于金山云、莱卡云等二级云厂商的生存空间形成挤压 。

因为当前国内二级云厂商的价格已经触底,即使他们不会跟进大幅度降价,但阿里云和这些二级云厂商的价格差距正被不断缩小,后续二级云厂商将出现新一轮的洗牌,行业集中度也将向一级云厂商身上集中 。

目前以腾讯云为代表的一级云厂商,自阿里云降价20天后,腾讯云宣布多款核心云产品降价,部分产品线最高降幅达40%,降价政策将在6月1日正式生效。

但需要指出的是 ,一方面,阿里云如此大规模的降价 ,短期之内是否会让已经实现盈利的阿里云再度陷入亏损,后续仍需要观察 。另一方面,腾讯云此次大幅度的降价,也必然是以损失利润为代价,这让后续腾讯云探索盈利方式更加艰难  。

二 、通义千问大模型短期内对阿里云贡献有限

在今年的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,阿里云宣布两个重要决定:一是全面推动产品被集成 ,二是加速拥抱大模型 ,并启动通义千问伙伴计划。这也阿里云的产品形成了IaaS基础设施+3个PaaS矩阵+MaaS模型,即服务的1+3+1的产品结构。

事实上 ,阿里云启动通义千问伙伴计划的背后,也是希望能够解决IaaS、PaaS  、MaaS产品的价格问题 。以阿里云北京峰会上重点介绍的弹性计算U实例为例 ,大模型聚合多规格服务器后 ,开发者就不需要另外花时间和金钱进行资源匹配,单位算力成本最高可下降40% 。

目前 ,OPPO 、太平洋保险 、吉利汽车、奇瑞新能源等企业已经率先接入阿里通义千问生态 。

但对标Chat GPT的发展来看,短期内通义千问伙伴计划对阿里云业绩贡献有限 。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看 ,以GPT-3模型消耗的算力3640 PF-days为例,若按照单个500P中心项目的总投资为30.2亿元来计算。若想要保证Chat GPT的正常运行 ,则至少需要投入7—8个数据中心 ,所产生的总成本至少在200多亿元。

图源:Open Al

并且Chat GPT在前期访问阶段初始投入近十亿美元,单日电费数万美元。训练阶段 ,单次训练约为百万至千万美元,但在庞大的投入面前,Chat GPT至今仍未对外公布其何时能实现盈利。

而通义千问目前的训练数据量是约2000亿个词 ,相当于14TB的文本数据 。这和Chat GPT的训练数据量约45亿个词 ,相当于300GB的文本数据对比来看的话 ,仍有不小的差距。这就意味着阿里云若想要不断完善通义千问大模型  ,仍需持续性的投入。但问题是,在Chat GPT盈利都不清晰的背景下,阿里云又是否有足够的动力继续投入呢 ?

从下游客户来看,不管厂商们所宣传的各类超AI大模型功能有多么强大,站在TOB端企业来看,超AI大模型一定要给企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价值,企业才愿意付费。

而目前通义千问的主要功能包括大规模语言模型 (LLM)、多轮交互及复杂指令理解 、多模态融合、支持外部增强API。这些功能能够解决不同行业,不同规模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多少痛点 ?又有多少企业愿意付费呢 ?单笔付费金额又是多少呢 ?针对这些核心数据,目前阿里云也暂未公布 。

另对标国内SaaS产业发展来看,从2004年初期开始国内SaaS产业在经历了波澜不惊的10年之后,于2015年迎来了一波生长高峰 。从2020年疫情暴发至今  ,疫情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,国内SaaS市场进入了关键的生长期 。但即使如此,当前国内SaaS产业生态尚未完整 ,市场并未成熟。

图源 :Flash Cloud

这也不难看出 ,相较于TOC端的产品,围绕TOB端的产品从企业初步使用到大规模推广 ,再到行业应用不断完善 ,本身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周期。

但目前的问题是 ,各类超AI大模型从政策端、法律端、应用端均处在市场早期 ,即使后续政策得以补充和完善 ,但远水终究解决不了近渴 。

三、独立上市 ,降本增效的要求

事实上,摆在阿里云目前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这些。在出海业务上 ,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均有所不同,如何在保证业务合规的背景下 ,来获得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以及营收规模的持续扩大 ,这不仅仅考验阿里云的战略布局能力,也是当前国内云厂商普遍所面临的问题。

因此 ,在多重压力下 ,阿里云也必须要通过裁员来实现公司内部的降本增效 。更为重要的是 ,根据阿里此前的战略规划,包括阿里旗下的盒马 、阿里云等业务将完成拆分 ,寻求独立上市 。

理论上来说,上市企业拆分公司上市的动机或是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,或是将其他业务剥离出去以增强业务的自主性,进而帮助上市公司推行核心化战略,或是因这些业务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对于公司估值难以准确把控 。因此,阿里将旗下多业务拆分上市,倒也不能理解动机所在。

但对标SaaS行业来看,在过去三年的美股市场上 ,美国SaaS赛道中不成熟的公司因现金流表现偏弱 ,被迫调整估值  ,甚至被挤兑出SaaS市场,独角兽公司则因其稳定盈利结构而能抵御部分市场冲击 。估值倍数最相关因素的转变标志着二级市场对未来市场预期的转变 ,投资者对于SaaS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愈发关注。

图源 :艾瑞咨询

而在港股市场上,大部分SaaS企业的股价相较发行日收盘价已经下降30%—80% 。多想云 、联易融等企业发行日收盘价和2022年12月1日时股价相比,分别暴跌72.5%和79.9%。其原因在于疫情反复使得企业支付能力和预算水平降低 ,需求市场驱动力不足,也与美国SaaS厂商整体估值回调有关,逐步带动全球SaaS行业下行。

另从京东拆分业务上市的经验来看,京东健康上市自上市后 ,其股价曾一度突破90.75美元/股的历史高位 ,虽然此后京东健康的股价有所回落 ,但和上市初期的股价相比,整体仍以上涨为主 。

图源:雪球

而京东达达的股价在2020年11月达到历史高位后 ,此后不断下降,甚至在2022年全年的股价不但低于此前的发行价  ,而且全年股价一直承压,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涨幅。

图源 :雪球

二者股价差距的背后 ,本质上因为京东健康和京东的关联性并不大 ,具有较高的业务独立性 。但京东达达的营收一直靠京东贡献,业务不具备独立性。以去年第四季度为例,京东到家在京东达达的营收占比中高达67.2% 。

综合二者来看 ,阿里云后续的上市若想要让市场证明其价值所在 ,则必然需要向市场证明即使在行业进入到下行周期下,自然也能保持利润的增长,并且阿里云即使在脱离阿里后也能获得业务的高增长。只有这样 ,才有可能让阿里云后续上市后股价得以提振 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阿里云本轮的大规模裁员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,不排除后续仍有继续裁员的可能 。

结语

如果说以前云厂商们是为TOB端企业带来降本增效 ,那么在新一轮周期下,云厂商们如何让自己实现降本增效 ,这或许是当前每一家云厂商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 。